張家界政治

古代政治(三)

更新時間:2018-03-19 12:09:45 來源:m.nltzpx.cn 編輯:okzjj.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
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 公眾微信號

 

【安福所】 今桑植五里橋朱家臺一帶及慈利趙家崗、永定區(qū)教字埡北部屯田坪、康三峪等地,守御千戶所,下設九淵、閘口、野牛、三江口四關,正副千戶多人,百戶多人,世襲不錄?!疚淇谡?今永定區(qū)大庸所鄉(xiāng)武溪村及尹家溪鎮(zhèn)宋坪村,“撫夷通判”田承滿。其世襲為:田承滿——傳十三代至田熙——田府判(即澧州府通判,職責是:總核糧儲,兼理訴訟,管設衛(wèi)所,由于田家坪即今三坪鄉(xiāng)宋坪村襲父職)——田宗朝(家滅九族改姓)?!靖耐翚w流】 清雍正五年(1727),湖廣總督傅敏密陳“改土歸流”疏:“湖南桑植、保靖二土司肆虐一方,漢土苗民均受荼毒,人不時擁入內地,迫切呼號,皆愿“改土歸流”。”雍正七年(1729),上諭“俱準改土為流,設官經(jīng)緝”(《桑植縣志》乾隆版)。桑植司最后一代宣慰使向國棟安置于河南,桑植司廢除于形勢所迫,其他土司便呈文獻土。至雍正十三年(1735),縣境內之麻寮司,靖安司、上下峒長官司等全部廢除歸流,并根據(jù)自然界線,將各司屬地于乾隆元年( 1736)勘界,報上憲批準,改桑植司為桑植縣,土司制度結束。桑植“改土歸流”后,革除了土司時期野蠻落后束縛社會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的9大陋習(世襲:土司官九級,其子弟、族屬、妻女、若婿及甥均可承襲。特權:土司“新婚先夜權”;土司殺人不請旨)。禁賣土地:土地不許賣與漢人。人身依附關系:“土司及土知州,皆有山及田,役佃戶耕之,佃戶者,皆其所買之人,如奴仆然”。仇殺:桑植司與容美、茅崗、永順司間多相仇殺,“民不堪命”。煙戶錢:每年雜派數(shù)次,任意輕重。改流后,攤丁入畝,以定秋糧銀24兩,不到土司時期的十分之一。蓋瓦之禁:土司衙署綺柱雕梁,磚瓦鱗次。百姓則叉木架屋,編竹為墻。舍把頭目許豎梁柱,固以板壁,皆不準蓋瓦。違者即給僭越之罪。俗云:只許買馬,不準蓋瓦。攤派:土司之暴正于官。上征一,土司取十取百,下供一,而土司盈十盈百。土民有罪被殺,其親屬必交墊刀費數(shù)十金。殺牲飲血:凡遇病死喪葬,必殺牛祭鬼。抑或互爭不明之事,亦殺牛飲血。土司制度的廢除,標志著封建領主經(jīng)濟的解體,為封建地主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開辟了道路。原為封建領主的土司所享有的特權被取消,所占有的土地,除部分保留作為“賜地”外,其余部分被清廷沒收為“官田”,失去了領主地位的土司便進入了地主行列。對于農民開墾和耕種的田土,只要交納“秋糧銀”,就歸為己有。對于私有土地,清政府還制定法令,加以保護。并規(guī)定,只要將田畝價值和數(shù)量呈報,官府就可發(fā)給執(zhí)照,確認“有產(chǎn)之家,永世為業(yè)”。此外,清廷還頒發(fā)土地買賣的法令,使土地買賣合法化,清政府的上述措施,對土家族地區(qū)的社會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。據(jù)乾隆版《桑植縣志》記載,“改土歸流”后,“客籍”紛紛購產(chǎn)入籍,人口大量增加。至乾隆二十五年( 1750),人口發(fā)展到96641人,其中“客籍”人將近60%。農業(yè)生產(chǎn)已普遍使用鐵犁、鐵耙、鐵鐮、筒車,農副產(chǎn)品加工也使用了水礁、水磨、水碾。時全縣耕種的田已增至41159畝。耕作方法也吸收了漢族地區(qū)的一些先進經(jīng)驗,做到按季節(jié)播種和實行復種。手工業(yè)和冶煉技術也有了發(fā)展。雍正八年(1730),彭家山冶銅;乾隆五年(1740)即已在臥云界、涼風界、紅沙溪等地開采鐵礦。城鄉(xiāng)貿易發(fā)展較快。桐油成為大宗商品。其發(fā)展形勢恰如知縣顧奎光<桑樹埡>詩中所云:“從此耕桑皆樂土,不煩銅柱界山河。”(同治版《桑植縣志》)。清廷實行““改土歸流””,由封建領主經(jīng)濟過渡到封建地主經(jīng)濟,在當時雖有利于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但對廣大少數(shù)民族勞動者來說,并沒有帶來很多好處。廣大少數(shù)民族農民仍然處于被壓迫和被剝削的地位,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。【永定縣署】 清雍正十三年( 1735)設永定縣,置知縣1員,典吏1員,訓導1員至清末??h衙設有三班:皂班(即差役)、壯班(即民壯)、快班(即馬快),都是隸役,包括門子、轎傘肩夫、齋夫、禁卒、門斗等。六房: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房等都是胥吏。清朝永定縣署設在縣城福德街,其西側為典吏署,教諭署在文廟西側,都司署在衛(wèi)官巷。主要政務是“每年例行祭祀山川社壇、文武廟等,以祝禱年豐歲熟,天下太平;并宣諭皇言,任聘僚屬,發(fā)布政令;清查戶口,整頓里甲;剿匪緝盜,維護治安;收繳上解田賦課稅;審判民刑案件;巡視管理學校教育;支持土紳興辦地方公益事業(yè);遇災年請上司減賦放賑”。當時知縣下鄉(xiāng)坐轎騎馬,鳴鑼開道,前呼后擁,高高在上。又多聽地主土紳一面之詞,依靠他們把持鄉(xiāng)鎮(zhèn)權力,為政不得罪巨室。不少知縣吃缺貪污,每審理人命大案,永定舊俗動輒株連鄰里數(shù)十戶,官吏從中敲詐受賄,大飽私囊,百姓不敢伸張。民諺云:“衙門八字開,有理無錢莫進來”。縣內倉儲,多因前官挪移虧蝕,胥吏侵吞,土紳隱瞞冒領而所余無幾。一遇饑荒,地主囤糧高價出賣,官吏束手無策,百姓四處逃荒或聚眾吃大戶,起而反抗??h署為鞏固封建王朝和地主階級利益,調兵圍剿,殘酷鎮(zhèn)壓。從雍正十三年(1735)建縣起至宣統(tǒng)三年( 1911)共176年,大體可分為兩段:(一)乾嘉時期,清朝實行招民復業(yè),獎勵墾荒,開礦禁,規(guī)定“牧令身先化導,教民以農桑為本務,并以此課督撫之優(yōu)劣,定牧令之短長。”乾隆元年(1736),首任知縣武文郁上任后約永順、沅陵、桑植、慈利知縣,共同勘定、調整永定縣界;創(chuàng)設公署;修理城垣公署祠廟,設壇壝鋪遞;厘定田賦數(shù)額;鼓勵農耕,興修水利;還主持修永定縣志夢帕上呈,為永定縣奠定規(guī)制。知縣馬燧為培植文風修城東崇文塔,為方便行人在縣北崎嶇冊路砌石板路、修長灣和馬鬃嶺的涼亭(即上張家界山頂?shù)鸟R公亭)。知縣郭六宰捐俸倡修崧梁書院,撥廟田六擔充書院經(jīng)費。知縣李清英、許紹宗、趙亨鈐皆重視教育,每月到書院課生徒,批改生童試卷務極精詳,歲科試榜多選拔學業(yè)有成,家境寒峻之生童?;那福I米救災。有離任時囊中蕭然的知縣左榮先和捐俸施粥的知縣諸嘉杏,設局糶米的知縣柴蘭馨;有善于審判、私徵民隱的知縣多仁等。其間也曾殘酷地鎮(zhèn)壓響應鄂西白蓮教起義的橋頭熊英才和合作橋人民的起義。(二)道光二十年(1840)后,清朝日益腐敗,對外乞和帝國主義,割地賠款;對內鎮(zhèn)壓太平天國起義??h署為籌募湘軍所需兵員、糧餉,加緊勒索農民。朝廷規(guī)定京官郎中以下,外官道臺以下,均可按規(guī)定人格購買官職學位。永定縣志載有文捐職45人、武捐職18人、例貢52人,都是用錢買來的官職或學位。產(chǎn)生大量昏憒的官吏和貪污腐敗現(xiàn)象。胥吏衙役下鄉(xiāng)追逼田賦,緝拿人犯,任意罰款,攤派招待。大地主竭力兼并田土,失業(yè)農民成丁達萬人之多。綠營兵久不訓練,弱不能戰(zhàn)。正如《永定鄉(xiāng)土》志云:“失業(yè)之民日少,無業(yè)之民日多;一人耕織之,十人聚而衣食之;欲免于饑寒也難矣。”光緒二十八年(1902).地方財政用于綠營的軍事支出占縣財政總支出的57.7%,即使這樣,社會秩序仍難以維持。在太平天國革命影響下,咸豐四年(1854),縣內發(fā)生龔幺造反。同治九年(1870),縣城河街當鋪的老板借失火之機,謊報當物被燒光欺騙當物人,引起辰州人符世泮率眾搶當鋪,知縣不分清紅皂白,竟用抬炮鎮(zhèn)壓民眾,冤殺符世泮。事后發(fā)覺當鋪老板的陰謀,僅責打當鋪的老板幾十板屁股了事。光緒八年(1882),縣內大饑,后社溪農民被迫強吃大戶,波及全縣。這些反抗都被地主惡霸把持,它們勾結官府為非作歹,貪贓枉法賣官行賄,任意捕殺勒索民眾,搞得怨聲載道。從光緒十年(1884)后連續(xù)四任知縣,有的為官無私,有的革除積弊,有的嚴禁縣內紳耆說情,如邱正達、鄭文思、李尚卿、秦爾坦等都因被手下人愚弄,或因得罪巨室,先后被誣告或因微罪被撤職、降職、免官、他調而去,縣民嘆惜不已?!旧V部h署】 雍正七年(1729),置桑植縣,設縣署,治所在原安福所址,即今縣城。以知縣主持縣政,“平徭役,聽獄訟,興教化,厲風俗”。另設典史一員,主“按府奸宄”之事。雍正十二年(1734)設學署,置訓導1人。乾隆元年(1736),設巡檢1人,于下峒司防擒捕盜賊。宣統(tǒng)元年(1909),縣署改置縣公署,設一、二科,一科管行政、訴訟,二科管財政、教育。在清代,官吏職役,從嚴配置,吏員不準超員,職役不得超額。知事、教諭(訓導)、典史、巡檢等均由朝廷任命,任知事都須為外省人(清末,此例漸濫),任教諭(訓導)者須為外府人。任有定期,期滿考績,優(yōu)者遷升,一般者調,庸劣有過犯者降,均調離原地?!鞠鄦纬唐鹆x】 漢建武三十三年(47)10月,“武陵蠻精夫相單程等反”,“據(jù)其險隘,大寇郡縣”。光武帝遣威武將軍劉尚,“發(fā)南郡、長沙、武陵兵萬余人,乘船溯沅水入武溪擊之”。尚“輕敵入險,山深水疾,舟船不得上。蠻民知尚糧少人遠,又不曉道徑,遂屯聚守險。尚食盡引還。蠻沿路激戰(zhàn),尚軍大敗。悉為所滅”(《資治通鑒》)。建武二十四年(48),相單程領導的起義軍獲得發(fā)展,據(jù)史籍記載:該年“秋七月,武陵蠻寇臨沅,遣謁者李嵩、中山太守馬成討之,不克”(<資治通鑒》)。建武二十五年(49),光武帝特遣曾遠征南越的名將馬援,征討五溪。馬援率4萬余人,進至臨沅時,為盡快“其搤喉咽”,進入義軍腹地,溯沅水而上,冒險兵進壺頭山。結果,水疾舟不能上,義軍步步進行阻擊,馬援兵困壺頭山,將士多病死,援亦死于軍中。在這種情況下,為避免全軍覆滅,監(jiān)軍宋均假傳圣旨,調伏波司馬呂種為沅陵長,同義軍談判??赡芤驊?zhàn)事持久,宋均因勢加以綏撫,起義始告平息。【覃兒健起義】 東漢建初三年(78)冬“溇中蠻覃兒健等復反”。漤水源出湖北鶴峰,經(jīng)桑植東北角入慈利注澧水。“溇中”即指今桑植、永定區(qū)、慈利等,屬于東漢充縣地。這次起義,義軍“攻燒零陽、作唐、孱陵界中”,勢力擴展到今天的慈利、石門、澧縣、臨澧、漢壽、津市、南縣、華容等縣和湖北公安、松滋地界。翌年春,東漢王朝“發(fā)荊州七郡及汝南、穎川弛刑徒吏士5000余人,拒守零陽,募充中五里蠻精夫不叛者4000人,擊澧中賊”,戰(zhàn)事相持一年余,建初五年(80)春,覃兒健等請降,不許,“郡因進兵,與戰(zhàn)于宏下,大破之,斬兒健首,余皆棄營走還中。復遣乞降,乃受之,于是,罷武陵屯兵”(《后漢書·南蠻傳》)?!咀T戎、詹山起義】 東漢和帝永元四年(92)冬,漤中、澧中“蠻”譚戎等反,元初二年(108),澧中“蠻”結充中諸種2000余人“攻城殺長吏”;元初三年(109),溇中、澧中“蠻”4000人“并為盜賊”,又零陽“蠻”羊孫,陳湯等千余人”著赤幘稱將軍,燒官寺”,順帝永和元年(136)冬,溇中、澧中“蠻…‘舉種反叛”,明年春,“蠻”2萬人圍攻充城,8000人冠夷道?;傅墼卧? 151)秋,“武陵蠻”詹山等4000余人反,“拘執(zhí)縣令,屯結深山”。至永興元年(153)秋,太守應奉“以恩信招誘,皆悉降散”。這次起義,從覃兒,健譚戎,羊孫,陳湯,最后到詹山等,自永元四年(92)而至永興元年(1537),相繼前后60來年才被平息?!抉麍嬈鹆x】 洪武元年(1368),覃垕統(tǒng)轄慈利的各少數(shù)民族人民舉行反明斗爭,自稱覃垕王。明王朝派湖廣政事楊王景、江夏侯、周德興前來征剿。覃重率領各少數(shù)民族人民從慈利退到大庸(今永定區(qū))地區(qū)同明軍作殊死斗爭。因寡不敵眾,從羊風山退到黃土坡,再從黃土坡退到七年寨,堅守多年。后因叛徒出賣,覃垕被捕,解往南京,剝皮而死。

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

  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編輯或轉載稿件,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(jīng)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分享到:

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
分享到: